发布日期:2025-05-21 03:11 点击次数:81
房地产市场的波动牵动着无数人的心。房价下跌影响了老百姓的消费意愿,中央提出的地方政府收购商品房转保障房的方案又遇冷,开发商资金链紧张...这一系列问题该如何破解?李稻葵教授为我们深入剖析了这一困局。
房价下跌对消费心理的影响不容忽视。虽然中国房价跌幅远没有当年日本那么剧烈,但当房产价值缩水时,老百姓自然会捂紧钱包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:房价跌→消费降→经济差→房价再跌。中央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让地方政府收购开发商的房子作为保障房,但这个方案在落实时遇到了困难。地方政府觉得这是"高价买入低价卖出",积极性不高。
李稻葵教授对此有独到见解。他认为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远未结束,这与日本当年的情况完全不同。大量进城务工人员仍然租房居住,他们有着真实的购房需求。当前的房地产问题就像"差一口气",需要找到合适的方式来激活这个市场。
对于地方政府收购保障房的方案,李稻葵直言这条路走不通。原因有两个:一是地方政府债务负担重,真的没钱;二是保障房运营需要专业能力,不是买下来就万事大吉了。
他给出了更实际的建议:第一,要取消大部分限购政策,只在少数热门区域保留限购;第二,要着重解决开发商资金链的问题,打破“开发商没钱→楼盘建不完烂尾→银行不敢贷款→购房者等着看情况”的恶性循环。
李稻葵把现在的房地产问题比作“急症”,需要先治标再治本。眼下最重要的是让房地产市场稳定下来,防止出现系统性风险。他着重指出,不能直接让那些出问题的房地产企业破产,不然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。
这就跟当年美国处理次贷危机时,不得不去救助华尔街是一个道理。有时候为了让整体经济保持稳定,就得采取一些特殊办法。
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有启发性,房地产市场牵一发而动全身,确实需要谨慎处理。但救助不等于无原则兜底,关键是要建立长效机制。比如在救助的同时,要推动房企转型,加强监管,防止问题再次发生。
说到长效机制,李稻葵提到了一些比较根本的问题,像城市规划、土地供应和人口流动这些,都需要整体规划。不过这些问题可以逐步解决,现在最关键的是稳定市场的预期,让市场信心得到恢复。
简单来说:
第一,解决房地产问题不能直接套用国外的办法。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情况和所处阶段都很特别,得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;
第二,救市得有策略。既要避免引发系统性风险,又要防止有人钻空子产生道德风险。在救助的同时,必须推进改革;
第三,短期措施和长期办法要结合起来。先让市场稳定下来,再慢慢解决深层次的问题;
第四,要重视对市场预期的管理。信心非常重要,恢复市场信心是关键。
当前房地产困局确实复杂,但并非无解。只要坚持"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"这个原则,平衡好短期维稳和长期转型的关系,我们肯定能走出一条健康发展之路。
毕竟,中国城镇化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,老百姓改善住房的需求也很强烈,这些都是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发展的有力支撑。
在这个过程中,既需要政府的精准施策,也需要企业的积极转型,更需要消费者的理性看待。多方共同努力,才能实现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,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。